
索引:
總覺得欠我自己一篇心得文,拖到現在終於發出來了,從提筆到現在也經過好幾個月,每次打開草稿寫幾個段落後又會陷入一種沒什麼好寫的無力感,進而作罷,但還是希望給自己過去那一段時間一個好好的交代,因為無論好壞,都是值得留下來的一段歷程,在未來回頭看的時候,也有個比較的基準。不過之前已經寫一篇心得在 Lidemy github,但這篇想再寫一些沒提到的,不然有些想法,沒寫下來會很可惜。所以這篇不只會寫對此計畫的介紹,還有個人的一些心路歷程,所以一切都是主觀意見,如有偏差看看就好,接著就馬上來帶大家騷兩圈。
前言
2021/3 月我做了轉職軟體工程師的決定,也就是我寄出了程式導師計畫的報名信,在我按下報名信的那一剎那,其實心情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開心的部分是我總算邁進一步試著改變自己的職涯,想嚮往的生活前進,但忐忑的部分是我並沒有那麼篤定我一定可以轉職成功,會不會我只是在浪費時間,會不會我只是因為某種程度工程師代表著高薪而鬼迷心竅,其實這個職業根本就不適合我,所以是帶著很複雜的心情下報名的,不過我要轉職這件事情也並非短時間內做的決定,在此之前我已經有這個想法很久了,明確時間點應該是從研究所接觸程式後就嘗試問自己我是否也能將寫軟體也作為我未來的職業?又或是我偶爾會在 youtube 搜尋 a day of engineer 幻想著自己也能像影片中的工程師一樣能擁有 work/life balance 的生活,但這些都只是想法,並未付諸行動。不過,在出社會工作一年多透過 google 搜尋著轉職軟體工程師的這幾個關鍵字後我找到 Huli 寫的文章,進而發現了程式導師計畫。
為什麼是程式導師實驗計畫
除了我這篇心得提到的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可以很容易的在官網上找到轉職工程師我需要多久時間,這些時間我大概會需要哪些技能,計劃進行的方式,過去的教學成效如何,是否夠扎實,轉職成功與失敗大概會花多少錢(後來算起來超佛),還有最驚艷我的一點是我能輕易得找到那些轉職失敗的比例,以及轉職失敗案例的心得,這真的是很難得,我認同無論同學是轉職失敗或是成功,這都是計畫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價值,而不是你失敗了不是因為我的課教的不好而是你不夠努力而不把你過去的努力當一回事,這個你去看過其他家網站就能知道我在說什麼,尤其很多都是來賣夢的,只有文案說這個計畫有多厲害,對我來說真的會很倒彈。再來就是導師 Huli 了,你可以從他寫得文章去了解到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也可以在 youtube 搜尋到一些他程式教學的片段,去聽聽看這樣的教學風格你喜不喜歡,至少到現在我都還是覺得那些教學影片沒在灌水,不會讓你有想快轉的想法,技術觀念也都能深入淺出的說明,計畫過程中從旁的一些鼓勵也都恰如其分,上課後你很難不被圈粉。

參與計畫過程
-
報名之前 送報名信前你必須先做一些 codewars 的挑戰並實作一個 Scratch 小專案,對我來說因為寫過一點程式,所以對這個並不陌生,不過也不用擔心,那兩個挑戰也不會花太久時間,之後依照問題寫報名信並寄出即可,我相信的內容以及寄送日期官網上已經寫得很清楚,這報名流程也比其他的平台簡單很多,有的甚至要面試之類的,在寄出報名信後 Huli 會先寄一封信說明他收到你的信了,並回覆一些你可能提到的問題,從這個地方你就能感受到他的小用心,不會讓你感覺他們沒收到信,接著就是等待審核,約莫不到兩個禮拜就能知道結果,接著只要照著信上面的流程註冊一些平台後你就能看到學習系統,開通 Lidemy 後你就能提前上課了。
-
每週上課流程 整個規則就如同課程大綱所述沒有任何差別,一個禮拜有指定的份量上去看,主要會是影片、也有可能是文章,每週都有作業,遲交的話不會被淘汰,但前幾週應該是不會遲交,起步不會讓你太難過,繳交作業的方式就如同軟體開發的流程一樣要發 PR/MR 去繳交,這個等於是提前熟悉業界的作業方式,至於教學影片難度剛好,但有些抽象的觀念 Huli 也會像他的文章一樣舉一些生活的例子來讓會你懂,就算你還是不懂,也能透過 mattermost 、論壇以及每週直播找到助教/老師,他們都會給你個人化的回答。在每週的直播學生大多都會問程式相關的問題,但一些人生上的疑難雜症我相信辣個男人也都很樂意回答,有時候你會聽到很逗的答案,總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己在看影片和寫作業,物理上你和老師的距離雖然很遠,但實際上你會覺得很近,就跟棋靈王的佐為一樣?(亂舉例),至於助教如何改作業這部分,因為第五期會有助教負責改的關係(偶爾作業太多 Huli 會下來改),加上每週改作業的助教都是隨機的,給的建議與標準肯定會有所不同,不過我相信他們也都詳細看過你的每行 code、 每個觀念,也都會提供你更好的寫法,並給予你一些反饋。

- 每日進度報告 這是計畫中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設計,規則截自計畫:
每日進度報告淘汰的條件為: 兩週內每日進度報告累積缺交三次(假日除外,就簡單講一下自己昨天做什麼、今天要做什麼)還有一個但書,儘管沒有滿足以上條件,但我完全看不出來你在跟課的話,我也會直接把你淘汰掉(例如說「每天」的心得都在灌水亂寫,根本沒在學習)。
在報名時就已經告知有這個規則,只是一開始你還沒那麼習慣,甚至是有點擔心,怎麼可能每天都有進度,但到了開始寫一兩個禮拜後就算你沒進度,也就照實寫就好,本來就不可能每天都想學習,偶爾的放鬆也是必要的,我也曾經寫過一些廢文,寫完後整個人通體舒暢,就有動力來學習了。到後來你會漸漸愛上這個機制,這其實就很像遊戲中的存檔點,每天就都有一點一點的進度,你會清楚地曉得你之前做了什麼,接著你要做什麼,就算你前面卡關了,至少你曉得過去你怎麼來的,再從存檔點開始就好。
這個設計也能逼迫你去將今天的所學東西好好做的總結,這不僅能疏理你的邏輯,還能加強你記憶,再來是你也不會亂寫,畢竟這是會讓參與計畫的所有人看到,所以若你能將你曾經卡關的東西以及解決方式寫下,除了幫助自己以外,還可能無意中幫助到別人。說真的,到計畫結束後雖然我沒有義務再寫這個報告,我反而會覺得有點不習慣,甚至覺得我如果沒有像這樣下寫每天的總結,會覺得那天好像沒學習,好像沒有好好過好那一天一樣。

期末專案
我認為專案從頭到尾都滿有趣的,無論是找人組團,發想要做什麼網站,要用什麼技術,整個專案要如何管理,對我來說都算是滿新的體驗,像是與團隊從最一開始的 user story 到畫 wireframe,然後嘗試來使用 Figma 來做設計,開後端 api 等等的,雖然我們組成的團隊成員都是新手,所以討論都可能存在一些不純熟,code review 的時候彼此也不能給太多幫助,但這也難免,但我認為有些時候自己或是小組成員能擠出一點「我覺得怎麼樣怎麼樣做會比較好時」我認為就是當下最好的事情了,若真的還是遇到無法決定的事情還是可以找 Huli 討論。


最重要的事情 — 心態
- 比較心態:同樣的教材就是有人的進度會快較快,但誰知道他是否在計畫之前就已經在學過了,會不會他親友就是工程師,可以為他手把手教學,相對的,也會有些人的進度比你慢,但可能他是一邊上班一邊學習,又或者家裡有些事情是需要他幫忙而去耽誤一些時間,所以你其實不用管別人,只要保持你的穩定學習的狀態,有在朝你的目標邁進就好,穩穩的走還是能到終點。
- 堅持比跟上進度重要:在課程中後期我是落後進度大約兩三週,但那時我並不擔心,因為我覺得這個計畫扎實的程度讓我放心,是否能轉職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三押x1),所以剩下的就是堅持下去,什麼是堅持,就是在 bug 解不出來的時候,不用自爆自棄,只需要好好休息一下,然後再回來嘗試用不同關鍵字,或用不同寫法去嘗試,如果真的解不出來,一樣可以向各種軟體的社群詢問,另外,我在這個計畫看到滿多心得提到「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也認為這句話是對的,尤其當你有些氣餒的時候,看看其他人的每日進度報告,你就會覺得「啊,還是有很多人也在努力,自己也要堅持下去」,很多時候你還是需要社群的力量推著你向前。
- 「會不斷的問自己我真的能轉職成功嗎?」,這個真的是所有轉職人最根本的問題,我想答案只有自己親身參與後你才會得到答案,第一個,你到底喜不喜歡寫程式,你寫過了嗎,還是你都只是聽別人講很難很難,沒有先嘗試踏出那一小步,你真的上過一個月的課試看看了嗎,你是否能夠接受一天到晚坐在電腦前面盯著黑黑的編輯器思索著為什麼程式會出錯呢,這些都不會是想像就能得到答案的,必須身體力行,都是自己做過才會知道,如果抉擇會猶豫,那你需要的只是衝動,時間依舊會給你解答。
- 在參與計畫的過程中我本來就是程式新手,我就不用怕讓別人知道,這點是我自己也很難做到的,我有時候也會有個擔憂是「別人會認為這個這麼簡單你怎麼不會」,所以會趨於閉門造車,想藏拙,但有時候讓別人看看你怎麼寫扣怎麼開發的未嘗不是種好選擇,搞不好別人會好心的提醒你該怎麼寫會更好,還有,在作業上模仿別人寫的程式、文章也沒什麼,就像你剛學一項運動,例如籃球,你一定是先從基本動作練起,尤其那些運球、投籃、傳球基本功,再來你才能在場上臨場隨機發揮,重點是,這些基礎的觀念有沒有進入到你的腦袋,才能在面試說出那些觀點。
總結
在上班了幾課月後再來回顧這個計畫,我認為 slogan 標榜可以訓練出基礎扎實的工程師是真的名符其實,整個課程很緊湊,你絕對可以變成一個技術能力非常扎實的工程師,不過前提是你到底付出多少努力。在計畫進行時你與大家的連結感是強的,你不會覺得是你一個人的馬拉松,而是一群人而且有配速員的馬拉松,而那些在課程中學到的技能絕對是可以應用在工作上,而且也足夠對付初階工程師的工作內容。
我自認為我是個滿挑惕的人,但這個計畫已經沒什麼可以讓我好講的,無論是整個計畫的架構,師資等等的,老話一句,師父負責領進門,修行還是要靠個人,我想在參與計畫後無論最後是否成功與否,都是要試過才知道,成功了並不代表一路順遂,失敗了也不代表會跌入谷底,只是你親身的證明了你喜不喜歡,以及你適不適合這行,人生沒有對錯,只有選擇,然後你應該像個大人一樣去承擔選擇後的結果,總之,若還有下一期,然後剛好你也想轉職,我絕對舉雙手雙腳死心踏地的推薦這個計畫。